“數字資產交易行業發展趨勢研討會”舉行
9月6日下午,“數字資產交易行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研討會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邀請國內數字經濟領域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共聚一堂,聚焦我國數字資產交易行業的發展,圍繞數字資產的交易、合規及行業發展趨勢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董事長范文仲對數據與數字經濟的關系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和創造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性資源。作為數字資產的一部分,數據的價值演進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激活數據價值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雖然當前數據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社會資源層面,內涵價值沒有完全釋放。只有通過確權和加工之后,數字資源才會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進而通過交易和流通,實現市場定價,上升為生產性的數字資本,真正釋放其內在價值。通過建立數據要素市場交易體系,實現從原始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價值演進,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
關于未來數據及數字資產的發展,他認為會從四個方面、三個趨勢體現。四個方面包括完善數據交易制度,打造數據交易分級分層體系;利用隱私加密等創新技術,保障數據安全有序流通;形成數據權屬保護制度,構建數據資產登記及評估體系;數字經濟將在數據交易、應用模式和金融創新三個方面不斷演進。三個趨勢包含由重點打造數據交易的核心平臺,擴展為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的全生態體系;從單純的數據交易,擴展為數據、算法和算力的綜合交易,進而發展為數據衍生品及數字資產交易;通過金融創新,數據及其衍生資產將從目前的即期等價交易,逐步擴展到具有杠桿放大作用的遠期借貸融資和投資。
“未來,以數字空間、數字物品為代表的數字資產也將是交易的重要類別。近期,元宇宙和 NFT 等創新名詞引起熱議。但是在數字經濟中,所謂‘元宇宙’應該是現實社會世界的數字映射,其目的是通過發展三維模擬現實技術工具,提升現實世界的管理能力,擴大百姓生活的福利邊界。在開展與元宇宙相關的數字資產交易時,要避免誘導人們通過游戲逃避現實,在虛幻的‘烏托邦’中自娛自樂,甚至在‘元宇宙’中跟風炒房、炒地,引發新的經濟泡沫。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數字技術創新一定要把準服務現實社會和實體經濟的定位和作用,才具有長遠的價值。”
他強調,值得警惕的是,目前該領域的發展仍然存在較大風險,大規模創新的路徑并不清晰、時機尚不成熟,必須在監管機構的指導下通過“監管沙箱”等試點方式審慎推進。
“發展進入新階段,交易所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的有效配置,實現政府有為和市場有效的整體優化。”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談到了交易對于市場的重要性,他表示,原來市場的生產力主要是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技術要素依附于資本和設備。“今天這兩個要素要獨立運作,實際上都有兩重性,一是技術或者數據能不能加速生產力的發展?二是技術和數據能不能成為資產?因此,探討數字資產交易特別有價值。”
數字資產交易需要明晰的產權,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以及配套健全的相關政策體系,這都有賴于中心化的交易所平臺。“所有的交易平臺當中,交易產品設計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顏明峰認為,在設計技術交易產品,包括數字資產交易的過程當中,要根據交易標的、交易類型以及交易形式等設定相關的審查機制,既滿足監管要求,也滿足市場各類主體,投資人、持有人、服務者等對于效率的要求。
“在構建確權體系方面,我們在是經高院備案的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通過鑒定中心保障進場交易更合規安全,融合確權體系和維權體系,讓更多市場主體愿意參與到交易中來。此外,還做了技術、商業秘密的確權管理指引,目的是幫助更多主體能夠更便捷地進場交易。”顏明峰表示,除了確權之外,確價也是交易所的核心功能。交易所通過現有的模型評價、市場詢價和交易定價,最終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體系。下一步,希望能夠結合數字資產相關特性,進一步落實交易體系。
當前,基于確權和確價,全國的各類交易場所可以圍繞某些交易品類進行鏈接和打通。這其中可以包括從某個交易標的、交易機構、交易規則、制度流程、信息系統等方面實現逐步聯通。“交易只是一個手段,交易不是最終目的。”顏明峰說,將數字資產交易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帶動更多文創領域的創業孵化和青年創業者投入,實現傳統文化、數字創新以及創業發展的三融合。關于二次交易的落實,還需要完善追溯、認證、確權、備案、確價等機制和交易規則,支持數字人民幣結算,推動交易監管與交易所進行融合、交易司法見證和知識產權保護,與區塊鏈底層結合等等。通過今天的研討會,希望探索提供一個安全的交易場所,通過規范的交易管理來推動整個的交易市場形成交易規模、實現交易效率,并獲得市場公信力。
“如何促進數字資產市場的規范發展、完善數字資產相關政策及監管模式、協調金融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數字資產行業的未來走向,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賈立斌表示,文化資產數字化的關鍵所在,是將數字資源轉化為價值資源,最終做到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科技的發展必然會引發生產、生活的變革,市場的發展必然會對監管部門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更新。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從元宇宙概念談到如今數字資產流通的發展趨勢。他認為,目前需要依據標準達成統一的產業共識。“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術語和定義描述到底什么是元宇宙,要探索技術集成的方法。如果沒有非常堅實的技術的支撐,元宇宙、數字藏品以及數字經濟其實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技術集成的方法的研究,對整個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創新的商業場景,數字原生的場景,其實是值得注意的。”他強調,數字資產流通未來應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包括在元宇宙里面的隱私保護、技術歧視、算法綁架等等層面。“數字資產將推動建立數字原生生態,創新數字經濟新模式,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但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有推動可監管、有活力、可推廣的高效的治理機制。”李鳴說。
對于數字藏品市場的變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則表示,文化數據資源正在成為文化生產的關鍵要素,成為經濟活動中可確權、可評估、可交易的資產,但是這一發展趨勢的成熟度仍待觀察。目前NFT和數字藏品仍有相對較強的虛擬經濟基因,其社會生產相關性仍需要強化,否則很難進入要素交易市場。“從投資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未來數字資產肯定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選項,不一定是現在的NFT,也不一定是現在的數字藏品。從長期來看,數字資產作為普及性的投資品需要具備權屬合規性、技術穩定性和社會生產相關性等條件。”
從藝術品市場而言,大眾對數字藏品藝術性的關注遠遠不如對其新穎性和科技性的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指出,“無論是藝術品的生產流通、呈現方式,還是知識產權、收益分配等,NFT數字藝術品都改變了原有藝術品市場的游戲規則。在藝術品市場,由于稀缺性、文化價值等屬性,藝術精品有天然的保值升值的金融屬性。人們往往將它與數字經濟和科技發展掛鉤,對其前景的期待和估值較高。NFT的金融屬性其實超過了藝術性。在國內還沒有合規的NFT上鏈、交易、收藏生態。”黃雋談到,“今年以來,一系列倡議和應用參考等明確拒絕數字藏品二次交易,抵制炒作,并將數字藏品視為數字出版物的新形態。伴隨著監管紅線和政策導向的明確,國內逐步用數字藏品來替代NFT表述,NFT與數字藏品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清晰。可以說,國內逐步用數字藏品或者數字藝術品來替代NFT表述,數字藏品是NFT在國內本土化、合規化的展現方式。”目前,國內數字藏品也在朝著合規的路上發展。靈境·人民藝術館將數字藏品作為數字出版物,也說明了對數字藏品內容審核的要求。
關于數字資產未來的發展,黃雋談到,“國外的NFT主要往金融走,往二次交易走,而國內是往產業賦能走,這是政府鼓勵的。如何往產業走?需要將數字藏品定位于消費,購買是因為喜歡。優秀的數字藏品可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美術館。通過數字藏品的由虛帶實,將數字藝術品的權屬鏈接的場景,創新產業的賦能和營銷模式,通過其個性化、藝術化表達,促進IP潮點與實體消費場景相結合。通過元宇宙,為藏品提供更豐富的展示空間和文化娛樂空間,促進數字藝術品與產業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通過放大新穎性和科技性為產業發展拓寬緯度和路徑,使之成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組成部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黃雋認為,“數字藝術品還有很多非商業的應用場景。例如在高校的校慶時發行限量版的、凝練學校文化氣質和精神的數字藝術品,一方面新穎的設計以及廣泛傳播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增強了校友的歸屬感,同時校友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表達對學校的關心和支持。”
新諍信集團CEO孫凱指出,數字藏品市場現在呈現出消費市場端逐漸冷靜而產業與政策端愈發關注的態勢,這說明市場越來越有可能規范、有序地向前推動。孫凱對未來的市場治理結構認為,要體現合規性、健康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孫凱說,“我們建議在政策紅線如此清晰的情況下,在市場越來越回歸價值的情況下,在國資平臺越來越多地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結合的情況下,人民靈境研究院致力于行業治理的智庫研究,聯合靈境·人民藝術館和相關機構應該做更多的市場推動和培育的工作。”
本次研討會是人民網·人民靈境研究院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期專家研討會,各位專家學者分別針對數字資產交易行業的社會角色定位、整體發展態勢、未來發展方向、多元融合潛力以及審慎開放態度等多個角度展開探討交流,深度交換意見。未來,人民網·人民靈境研究院將分專題、分領域繼續組織,與業界、學界專家學者展開更深入的探討與合作,向決策部門和監管部門反饋行業聲音,共話產業發展之道,推動數字資產交易行業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